从星巴克50亿美金中国财团疯抢竞标看中国企业出海并购
作者:小奥 | 发布时间:2025-07-02
最近小奥看到了个挺有意思的消息,据财联社说,有知情人士透露,高瓴资本最近参与了星巴克中国区的反向管理层路演,还表露出想收购它中国业务的意思。不光是高瓴,凯雷投资、信宸资本这些也都凑了热闹。
不过呢,现在具体怎么买还没定下来。星巴克中国业务大概值50到60亿美元,高盛在这儿当独家财务顾问,这事儿估计得折腾到2026年。对于这个消息,问起星巴克全球总部,人家就说“了解一下”;高瓴资本呢,也没公开说啥。
其实我们从这件事里,是能看出中国企业出海并购的新趋势和里头的门道。这可不只是单纯的买卖,更能看出中国资本在全球布局、产业升级,还有应对国内竞争的大思路。今天咱就聊聊,从星巴克这50亿美金引中国财团疯抢这事儿,看看中国企业出海并购到底咋回事。
一、星巴克为啥突然要卖中国业务?
简单来说,就是被本土品牌按在地上摩擦了!星巴克刚进中国时,一杯咖啡卖30多块,年轻人抢着拍照打卡,那叫一个风光。但实在是抵不住瑞幸、库迪天天搞“9.9元价格战”,蜜雪冰城也来掺和咖啡赛道,直接把星巴克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34%砍到2024年的14%。再看看业绩,2024年前三个季度营收一路下滑,连CEO都换了两任。
二、中国财团为什么还想并购呢?
一是品牌的影响力
星巴克作为全球知名咖啡连锁品牌,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拥有广泛的消费者基础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,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,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。
二是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
尽管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份额有所下滑,但中国咖啡市场整体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,消费者对咖啡的接受度和需求不断提高。星巴克在中国拥有庞大的门店网络,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,门店总数达7758家,覆盖超1000个县级市场,竞购方看重其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,期望通过整合和优化,实现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。
三是完善的供应链与运营体系
星巴克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成熟的门店运营管理模式,这对于竞购方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。通过收购,竞购方可以获取星巴克的供应链资源,优化自身的采购、物流和仓储等环节,提高运营效率。
三、中国企业出海的新特征
从资源获取到价值创造
早期中国企业出海并购多聚焦能源、矿产等资源型资产,如今转向消费品牌、技术专利等轻资产领域。星巴克这件事中,高瓴等机构更看重其品牌溢价和消费场景重构潜力。
资本与产业协同的深度整合
中国财团倾向于“资本+运营”双轮驱动。例如,高瓴在收购百丽后,通过关闭低效门店、分拆滔搏上市及数字化转型,推动其市值增长超3倍。
政策支持与融资创新
跨境并购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,包括自有资金、PE联合投资、并购贷款(监管拟将贷款比例上限提至80%)等。
四、中国资本全球化的趋势
星巴克竞购案其实藏着个信号,中国企业出海并购已经从早年的规模扩张变成价值挖掘,从财务投资转向战略发展了。未来趋势显而易见。
消费品牌这块,收购会加速。你想啊,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,中国资本将会收购更多的海外品牌,通过“品牌+渠道”让品牌更值钱。
技术和产业配合。像半导体、新能源这些领域,中国企业会通过收购拿到关键技术,并和国内的产业链形成默契配合。
环保、社会责任和公司管理(也就是常说的 ESG),投资者越来越看重了。就说星巴克吧,它就要求想收购的买家拿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,这和咱们国家“双碳”的目标能合上拍呢。
还有政策支持,咱们国家通过ODI备案制度引导企业合规出海,同时鼓励符合国家战略的投资(如高新技术、绿色能源)。就说2025年的新政策吧,3亿美金以下的非敏感项目,审批权直接下放到省一级的发改委了,流程比以前简单多啦。
五、企业出海关键环节ODI备案
关于ODI备案呢,小奥今天也讲个明白哈。
1.审批层级
3 亿美元以上的项目,得找国家发改委备案;
3 亿美元以下的,省级发改委就能受理。
2.材料准备
得准备提交财务审计报告(近一年无亏损)、资金来源证明(如自有资金、银行贷款)、投资协议等。
3.时间周期
通常2-3个月就能搞定,但要是项目复杂,时间可能就长了。
4. 合规风险
从行业敏感性来看,餐饮行业不算敏感领域,只要不涉及房地产这类限制类行业就行。星巴克中国的并购买卖不涉及敏感行业,所以走备案制没问题。
5.资金监管
外管局对资金出境审查挺严的,企业得把资金流向说清楚。
当然备案之后也不是就完事了,还得定期报告项目进展,要是有股权结构调整这种重大变更,就得重新备案。
好啦,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吧,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欢迎咨询小奥,我们再慢慢接着聊。